竹子是農村再尋常不過的植物,生在農村的人都是是守著竹苗成長的,對竹子擁有割舍不下的感情。以前老屋邊也是有繁茂的竹林,雖然老屋現如今早已不在了,但一直思念老屋邊的竹林。
竹林很繁茂,全是慈孝竹,大概有一畝地。這種竹子基本上沒有去服侍他們,任由他們無拘無束瘋狂地生長。一整片竹林可能有過千棵竹子,并且每一年都是會有新竹破繭而出、連綿起伏。到下一年,這批新竹就可以用料了,但是這類“隔年竹”延展性不足,有一些脆,真真正正可以用還得讓他們再長一年。那時候,大家用竹子葉做柴,用筍殼做鞋底子,用竹子編背篼、打竹筐、織涼席、夾墻面等。在那里,我體會過竹子的發展,陶醉過竹子的綠意盎然,享有過竹子的清涼,共享過竹子的投入。
一顆竹苗很平常但是成百上千的竹子形成的竹林則是難能可貴的景色。春季待在竹林田里,看見筍子一天一個樣,一天拔一個節;聽著筍殼噼噼啪啪脫離的響聲,那顫動的性命律動挑逗得人心潮澎湃。每一年細雨之后,竹林里的春筍都像賽事一樣,“呼啦啦”一齊往上面猛躥,他們每日“往上、往上”地發展。前一天夜里見到筍子還不上肩部高,或許一覺醒來,筍子就早已高過去了頭上。就是這樣,竹子迅速便像鐵餅一樣直取雲天。置身于竹林心中那份平靜是無需語言來表述就能理解的。